領導者 “選舉人數” 觀察

【時間】2019-04-12 •【分類】政治評論時事評論 •【作者】魔旅士

領導者產生過程的 “選舉人數” 很可能是用來評估一個國家民主程度與特質的關鍵點。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很值得對於國家制度有興趣的研究者好好分析。

選舉人數的特性

世界各國領導人選舉/推舉國過程主要分為兩大類,直接民選與間接民選,我們來看看近年的各國領導人選舉與候選人人數的資料。

直接民選的國家,這類選舉的特性是國民可以直接投票選舉國家最高領導人。

直接民選的國家

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019): 1組候選人
中華民國(2012/2016): 3組/3組候選人
俄羅斯(2018): 8組候選人
法國(2012/2017): 10組/11組候選人
大韓民國(2012/2017): 7組/15組候選人(歷史紀錄)

間接民選的國家,國民無法直接投票選舉國家最高領導人。通常是透過國民選舉國會議員,再由國會議員互選,或是由最大多數黨領導人(黨魁)成為國家領導人。如果沒有多數黨,也會組成所謂的”聯合政府”。我們來看看近期幾個國家的政黨候選人數資料:

間接民選的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 1組政黨候選人
義大利(2018): >3組政黨候選人(政黨眾多)
西班牙(2016): >6組政黨候選人(政黨眾多)
英國(2017): >6組政黨候選人(政黨眾多)
德國(2017): >6組政黨候選人(政黨眾多)
日本(2017): >8組政黨候選人(政黨眾多)
美國(2016): >10組政黨候選人(2大政黨)

間接民選的國家之中也有特別的選舉方式,例如泰國的制度就很複雜,這起因於泰國”軍方”強大勢力與控制力有關。也因此泰國的政黨十分多元,領導人候選人數眾多,這顯然是政黨與軍方的龐大政治力的角力有關。

另外,歐洲國家與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間接民選制度,這樣的制度通常造成政黨數量膨大,國家領導人有時容易因為沒有多數大黨而難產,甚至常會因為聯合政府的爭議而出現”制衡效應”過於強大的窘境。

直接與非直接選舉

觀察這些主要國家的領導人產生方式,以及候選人人數,我們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1)通常來說,越多政黨或越多組候選人的國家,民主發展越受重視。相反的,候選人組數少,表示有強大的政治力量控管,壓制對手無法推出競爭隊伍。(2)只要候選人超過兩組,常常會形成兩三個主要陣營,成為主要的政治團體,一方面是主要價值觀的分立,一方面也是眾人選邊的西瓜效應。(3)只有1或2組候選人的國家,通常是管制最嚴格的區域,通常也最不能接受異議或是不同的價值觀。(4)候選人的條件門檻,各國不同。一般來說,間接民選的國家的門檻低,直接民選的國家的門檻高。

政黨總統候選人數

另外一項觀察角度,可以看看各政黨黨派的”總統初選”的參選人數,也可以大略看出各黨的民主自由等級。以中華民國2019年的總統初選來看,國民黨(KMT)初選有至少五位候選人爭取,而執政的民進黨(DPP)只有兩位(甚至有耳語傳出現任總統排擠同黨對手的說法),同一年的美國民主黨初選卻有高達十位以上的人角逐參選。也就是說,這個有趣的人數指標不只在國家級選舉有用,普通的地方選舉也可以適用來分析民主程度。

中華民國的另類政黨獨裁制

中華民國(ROC)總統候選人的參選門檻非常高,這是主要政黨故意設下競爭障礙,透過規範來阻擋競爭對手的意圖十分明顯。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島運作選舉的經驗來觀察,小黨幾乎沒有機會推出總統候選人,也就是說,領導人選擇權被兩大政黨所綁票,這種號稱為民主的制度其實只是另一種政黨獨裁形態而已,只不過,小老百姓通常都不了解這個公開秘密,而這可能也是主要政黨之間唯一的共識。

Latest posts by 魔旅士 (see all)
【分類】政治評論時事評論 • 【標籤】

MORRISJFWONG / 採用 Wordpress 架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