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 (教育改革)一詞近幾年來討論很多, 小時候的我其實也參與一次台灣的大規模教改: 九年國教. 當年的我與同學們完全不懂教改的意義, 只是乖乖的念書考試. 直到十幾年前, 台灣推動反對填鴨式的教改, 後來證明效果不彰. 今天, 台灣又談起要十二年國教的教改, 一樣是罵聲四起. 所以, 經過了三四十年, 教改依舊是怪獸.
教改的真面目
教改是怪獸? 還是教改是天使? 教改的真面目到底是啥? 從字面上來說, 教改就是說: “以前的教育法不好, 我要來改一改!” 也就是說, 教改本質中含有貶抑前人所採用教育系統的概念; 換言之, 就是覺得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較強. 這種深層你弱我強想法會導致教改者想要推出不同於前代的運作方法, 來”翻轉/顛覆”傳統. 結果呢? 時間會證明我們大家都是人, 資質一樣, 方法也都殊途同歸.
魔旅士的的感覺是: 我們要回到基本去想想,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 : 亂槍打鳥?
今天為止, 我的體會是 “教育的目的在於訓練社會中各工作崗位與各階層的接班人, 讓社會可以穩定運作下去”. 只要能有穩定的社會, 人人都會得到均衡的利益, 這便是”社會利益最大化”的原理. 反之, 如果無法提供社會運作的適當人才, 社會與族群將會滅絕, 或是在社會對社會的競爭中消失. 這種滅絕早就是人類是史中的常態. 不過, 我並不希望台灣變成消失的常態.
但是教育這種工作的困難度很高, 困難的原因是在於我們無法提前知道哪個小孩適合當交通部長? 哪些小孩適合當電廠工程師? 哪些小孩適合當蕃茄農場主人? 因此, 只好採用亂槍打鳥的方式, 把所有人經過一層層的篩選(廣義學習+廣義測驗), 分門別類(選組/選系/專業科目)之後, 讓人們漸漸發展出適合於各個時代的人才.
框框與圈圈中的人. (Angus仿Da Vinci作品/Morris影像修改).
因此, 我覺得教育可以是上學, 也可以是實習, 也可以是胡搞瞎搞中學習. 而測驗可以是筆試, 也可以比賽, 也可以是一張訂單, 或是一份信用卡帳單.
遊戲規則中的選擇
當今社會對於教育制度的恐慌來自於人的自利與愛. 當人們發現有工作回報(金錢收入)的高低, 工作有所謂的社會地位的高低時, 基於父母之愛, 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高人一等, 這可是天經地義. 不過, 也因此教育制度在這種心態下轉變成為人與人的”遊戲規則/競賽規則”. 通常的發展結果就是蛋塔現象, 人們一窩蜂擠到未來有前途(有錢可圖)的科系學校, 搶到的沾沾自喜, 搶不到的羨慕不已. 這真是很怪的現象!
我曾經告訴小朋友, 從一個人選擇可以看出他的大腦如何運作. 舉例說: 某甲在大學甄試中選擇A大數學系,B大數學系,C大數學系. 某乙在大學甄試中選擇A大物理系,A大數學系,A大歷史系. 我們可以知道這兩人想的完全不同. 某甲的目標在數學, 某乙的目標在A這個字母, 或是A的地理位置, 或是同樣是選A的某甲同學. 你想想: 我們的社會需要哪種人? 答案是: 兩種都要.
某甲可能成為偉大的數學教授或是統計學大師. 而某乙卻可能成為一個連鎖店品牌推手. 我無法衡量哪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 不過我知道社會需要各種人, 尤其當我們的”小孩資源(offspring resources)”漸漸變少的時候, 每個小孩都很重要.
我們到底可以給予些甚麼?
簡單說說結論, “不論教育改革怎樣改, 永遠會跟不上時代”. 因為我們教育制度產生的產品(=人才)是要給二三十年後的社會使用. 鬼才知道二三十年後的社會要哪種人才哩?! 因此, 與其花腦筋想如何推翻前朝的教育花樣, 不如想想我們到底可以給小朋友些甚麼東西?
你可以給他錢嗎? 也許會害他在爽快中墮落. 你可以給他百科全書嗎? 也許他根本不愛看書. 你可以教他拉拉小提琴? 也許他沒有節奏感與音感.
我覺得我們應該給小朋友的是: 選擇的權利. 持續給她/他上學, 哪種教育體系都好; 多樣的接觸各種領域, 找出他的強項與興趣, 讓他建立信心. 給他打擊! 讓他知道自己不是樣樣強; 給他適當壓力, 這是他一輩子都得面對的朋友. 教他分辨好人壞人的條件, 教他判斷對錯的原則. 教他有肩膀有骨氣. 最後, 告訴他得自己選擇.
社會就是一個有機體, 自然而然, 會在每一個人的選擇中, 變化出新的樣貌. 想要透過單一個教育系統(教改)來高效率生產人才? 那是試圖把事情簡單化的想法, 不可行. 教育, 常常都不是簡單或直覺的一件事.
- 美國的債務鐘 滴答! 滴答! - 2023-01-30
- 政客經典幹話篇 2023 - 2023-01-06
- 政客經典幹話篇 2022 - 2022-05-28